【灵山之子】状元徐元杰,从灵山到朝堂的正气之歌

上饶灵山    历史文化    【灵山之子】状元徐元杰,从灵山到朝堂的正气之歌

 

 

 

 

 

南宋庆元二年(1196年),上饶灵山东麓的黄塘村诞生了一位奇童。襁褓中的徐元杰啼哭时声震四野,其父徐德辉惊觉异相,遂抱子登山祈愿。传说行至灵山东台峰时,山巅忽然云开雾散,一道霞光直射婴儿额头,宛如神赐印记。当地耆老断言:“此子当承灵山灵气,日后必成大器。”

 

灵山自古以“天下第一灵山,道家第三十三山福地”闻名,其“睡美人”峰峦间常有云雾缭绕,恍若仙人御风而行。徐元杰自幼在灵山脚下嬉戏,常随父采药至石人殿,听老道士讲述胡昭炼丹、葛洪修道的传说。十四岁那年,他独自登上灵山,俯瞰云海翻涌,忽得灵感,挥笔写下“荡荡乾坤纳百川,川流湍处有深渊”的诗句,其胸怀天下的志向初露锋芒。

 

图|吴亮光

 

绍定五年(1232年)春闱前夕,徐元杰在鹅湖书院苦读时忽染重疾,昏迷中梦见一位身着青衫的老者手持玉笏,引他登上灵山最高峰。老者以拂尘轻点他的眉心:“此去临安,当以天下为己任。”梦醒后,徐元杰惊觉病体痊愈,案头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上竟浮现出金色批注。家人称,当晚灵山主峰天柱峰有祥光冲天,持续三日方散。

 

赴京应试途中,徐元杰特意绕道灵山北麓,在“状元桥”畔休憩。时值暴雨突至,他躲进桥洞避雨,却见岩壁上浮现出历代先贤的题刻,其中“忠孝节义”四字尤为醒目。待雨过天晴,字迹又悄然隐去。这段奇遇令他铭记于心,殿试时面对“帝王之学”的策问,他以“正君心以正天下”作答,援引灵山“天人合一”的道家思想,力陈治国需以民为本。宋理宗览卷动容,亲点其为状元。

 

图|邱晓明

 

徐元杰入仕后,始终践行灵山“济世安民”的精神。淳祐元年(1241年)任南剑州知州时,当地峡阳盗匪横行,百姓苦不堪言。他微服私访,设计擒获匪首八人,却对胁从者网开一面:“盗亦有道,迷途知返即可。”此举令乡民交口称赞,连称“侯不来,我辈鱼肉矣”。他还在延平书院讲学,将灵山“耕读传家”的理念融入教学,亲自编纂《劝学诗》勉励学子。

 

在赋税治理上,徐元杰推行“自实法”,允许百姓自报田产数目,杜绝官吏盘剥。某次巡查时,他发现农户因旱灾颗粒无收,竟当堂撕毁税单:“朝廷取税,当取百姓有余,而非夺其活命之粮。”这一举措使南剑州百姓感恩戴德,离任时万人空巷,百姓自发在道旁立“去思碑”纪念。

 

图|张为标

 

徐元杰的成就不仅在于仕途,更在于思想传承。他师从朱熹门人陈文蔚、真德秀,将灵山“刚柔并济”的自然哲学融入理学体系。在《梅野集》中,他提出“理在气中,气以载理”的观点,主张“格物致知当从民生疾苦处着手”。这种务实学风影响了后世王阳明“知行合一”的思想。

 

作为经筵讲官,徐元杰以灵山“直如天柱”的风骨劝谏帝王。淳祐四年(1244年),丞相史嵩之在父丧期间图谋复职,满朝文武噤若寒蝉。徐元杰却挺身而出,在讲学时以“忠孝乃立国之本”为题,痛陈礼制不可废。他的奏疏“如雷霆震聩,朝野传诵”,最终迫使史嵩之放弃起复。理宗赞其“真乃灵山正气所钟”。

 

图|钱进

 

宝祐五年(1257年),徐元杰因弹劾权臣暴卒,年仅五十一岁。临终前,他强撑病体写下“灵山苍苍,江水泱泱,吾道不孤,正气永昌”的绝笔。消息传开,灵山脚下的百姓自发斋戒三日,石人殿内香火昼夜不息。据传,他下葬当日,灵山“睡美人”峰顶飘下瑞雪,覆盖墓碑,宛如天公垂泪。

 

徐元杰的故事在灵山代代相传,衍生出“状元节”的习俗。每年清明,学子们会攀登灵山“985&211栈道”,在他手植的古松下诵读《湖上》诗篇:“花开红树乱莺啼,草长平湖白鹭飞”。这首诗不仅是描绘秀丽风光,更蕴含着他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情怀。“灵山之灵,非在奇峰怪石,而在民心所向。”这种将自然灵气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理念,至今仍是上饶文化的核心。

 

 图|刘华亮

 

徐元杰的一生,是灵山“钟灵毓秀”的最佳注脚。他从灵山走向朝堂,又将朝堂的风云化作灵山的诗篇。他的故事证明:真正的“显灵”,不在虚无缥缈的传说,而在为国为民的担当。正如灵山千年屹立的石人峰,徐元杰的精神早已成为上饶人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。

 

图|程鸣龙

 

 

 

编辑|龚小丽

校对|巫舒雨

责编|潘  珺

 监制|蒋鹏程 

 

 

2025年4月24日 10:23
浏览量:0
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