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灵山夜话】陈文蔚:灵山蕴育的理学大家

上饶灵山    景区资讯    活动咨询-热门推荐    【灵山夜话】陈文蔚:灵山蕴育的理学大家

 

灵山孕育的理学大家

陈文蔚与上饶灵山的故事

 

简介:陈文蔚(1154-1247),字才卿,南宋进士,著名理学家,朱熹的学生,广信区上泸人。他淡泊名利,先后在双溪、南轩、龙山、白鹿洞等书院讲学。陈文蔚著书立言,以“求诚”为本,以“躬行实践”为先,与当时著名学子徐子颜吴伯丰、李敬予等形成“豫章”学派,驰名江南。学生尊称其克斋先生,有克斋集十七卷,《四库总目》传于世。

 

 

 

灵山脚下的少年时光

 

 

上饶灵山,这座武夷山脉北麓的道教名山,以七十二峰的险峻与云海奇观闻名遐迩。陈文蔚的故乡广信区上泸镇,距离灵山不过数十里,这座钟灵毓秀的神山,成为了他年少苦读时的精神栖息地。南宋乾道年间(1165年前后),少年陈文蔚常常背着书卷,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山径攀登灵山。

 

在云雾缭绕的山巅,陈文蔚望着脚下蜿蜒的信江,吟诵《周易》中的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。灵山的巍峨让他领悟到天地之道的雄浑,溪流的清澈则启发他对心性修养的思考。岩壁间朱熹早年题写的“鸢飞鱼跃”石刻,字迹虽已斑驳,却让他对理学大师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共鸣。多年后他在《克斋集》中回忆:“灵山之游,始知格物致知之要,山水之间皆学问也。”

 

 

诗歌中的山水哲思

 

 

淳熙十一年(1184年),陈文蔚拜入朱熹门下,成为其晚年最器重的弟子之一。但他始终难忘故乡的灵山。绍熙年间,因官场纷争辞去官职后,他重返上饶,在灵山脚下结庐而居。某日清晨,他推开柴门,见灵山主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,当即写下《望灵山喜而又作》:

 

白云深处望灵山,喜气津津眉宇间。

别去庭闱今八月,且欣明日慰新颜。

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,将理学追求的“天人合一”境界融入自然意象。“白云深处认灵山”一句,既是实景描写,亦暗含对道统本源的探寻。此时的陈文蔚,已将灵山视为精神故乡,山水之乐与圣贤之教在此交融。

 

 

 

书院讲学与灵山遗风

 

 

庆元党禁(公元1195-1202年)期间,朱熹学派遭朝廷打压,陈文蔚却选择逆流而上。他在灵山脚下创办双溪书院,效仿白鹿洞书院规制,将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刻于石碑,强调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的治学精神。书院选址紧邻灵山北麓,讲堂外即可望见“水晶山”的冰棱奇观,陈文蔚常带领弟子登山观瀑,以自然之理阐释“格物致知”。

他在《双溪书院揭示》中写道:“夫山水者,天地之文章也。观灵山之石,可悟坚贞之德;听龙潭之瀑,当思不息之功。”这种将自然山水纳入理学体系的教学方法,使双溪书院成为当时江南理学传播的重要据点。据《广信府志》记载,陈文蔚在灵山讲学期间,“四方学子负笈而至,一时文风大振”。

 

图|徐新柱

 

灵山文脉的千年回响

 

 

陈文蔚晚年隐居灵山脚下,著书立说,将毕生所学凝练成《尚书解》《礼记解》等著作。他在《克斋集》中多次提到灵山对其思想的影响:“灵山之石,其质坚而文理明,正如君子之德,外显于行,内藏于性。”这种以山水喻德行的表述,成为其理学思想的鲜明特色。

陈文蔚病逝于灵山居所后,弟子们遵其遗愿,将他葬于灵山东麓,墓前立碑刻“宋理学家克斋先生之墓”。每逢春秋两季,上饶学子仍会登山祭拜,在墓前诵读他的《望灵山喜而又作》。明代学者李奎在《重建鹅湖书院记》中评价:“陈文蔚以灵山之灵秀,续紫阳之薪火,使信州之地,道脉绵延不绝。”

 

图|江涛

 

山水与道统的永恒对话

 

 

八百年来,灵山的云雾依然缭绕在陈文蔚当年读书的岩壁间。他将理学思想融入灵山的山水形胜,又以山水之美阐释圣贤之道,在自然与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桥梁。正如他在《望灵山喜而又作》中所写,灵山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理学道统的象征——当后世学子站在灵山顶峰,望着白云深处的层峦叠嶂,仍能感受到这位南宋大儒跨越时空的精神召唤。

陈文蔚与灵山的故事,是中国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生动诠释,更是一位理学家在动荡时代中坚守道统的心灵史诗。他的足迹与诗篇,早已成为灵山文化基因的一部分,在岁月长河中永恒流传。

 

图|徐伟

 

 

 

 

-END-

 

 

图片|杨加飞

编辑|龚玉珊

校对|龚小丽

责编|潘   珺

监制|蒋鹏程

 

 

2025年7月21日 09:12
浏览量:0
收藏